世界焦点!母亲节送花被拒背后,是代际差异也是沟通困境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话题#儿子母亲节送花被妈妈拒收#引起广泛关注。事件中的母亲发视频称,儿子在母亲节送自己一大袋子花,自己觉得一点都不实用,过两天就得扔掉,于是让儿子退回去。儿子很委屈,“回来后竟然哭了”。网友就此对“家庭教育”“亲子关系”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。但在此之外也应被看到的是,此事件还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对爱、对生活的定义差别。
“送的人开心,接受的人更开心,那才是真真正正的礼物,妈妈需要什么会跟你讲的。”视频中母亲的回应,折射出的是一代人的价值观,即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理念。早年生活的不易也好,经济条件限制养成的节省习惯也罢,一种“要实用不要花哨”的理念早已成为其生活的一大标准。但对仍穿着校服的儿子而言,对意义的追求,是其做出选择的一大依据。尤其在母亲节这样一个被歌颂、被赞扬的重要节日里,“花”成为了感激、尊敬等象征意义的载体,儿子选择借花表示心意,实为符合自身观念的举措。
有心之举却致使“家庭矛盾”,这正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真实体现。“爱”是一个任人解读的词,事件中的母亲和儿子对“爱”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,大众应更宽容地理解因此造成的矛盾场面。
其实,真正引起网友争论的,是母亲对此事的处理方式。这样一种类似于“打击教育”的回应方式,引起了网友的愤愤之心。此事件也将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。“我用我觉得好的方式对待你”和“我觉得这不是‘为我好’”之间的矛盾长久存在,甚至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剧,这似乎也证实了两代人之间的理念差异难以弥合。在此背景下,展现“爱不只有一种形态”的理念尤为重要。
许多家长难以意识到自身观念的局限性,只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传递自己的价值观,辅以拒绝、冷暴力等方式以巩固自己的威严。对外,这或许彰显了所谓“家长的权利”,但对内,这无疑会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当自己的真心被家长拒绝,孩子轻则对家长生出隔阂、与家庭渐行渐远,重则可能致使孩子“爱无能”,难以自然地对外展现自己的情绪。
“拒花”事件中,既能看到上下辈之间的观念差别,亦能窥视到众多家庭难以妥善解决矛盾的沟通问题。这反映出了当下改变传统观念的急迫。不论是亲情、友情还是爱情,平等都应该是始终的底色。平等,是对彼此行为的尊重,也是一种能够为彼此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,这是筑起亲密关系的情感基础,发展健康关系的前提,也是一种需要我们长久学习的能力。(梁思懿)
关键词: